以整带零 以零促整——《徽商》专访并购研究院院长俞铁成
“我问过上海一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家,为什么要把企业迁到安徽?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除了产业集聚吸引因素外,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在广慧并购研究院院长俞铁成看来,汽车工业是分工极其细致的行业,除了主机厂因为要掌控品牌、技术和车型设计等关键要素而自建总装基地外,汽车零部件往往由产业链上的配套工厂来生产完成,从而形成了特殊的供需关系和依存关系。
“安徽本身已经拥有8大新能源整车企业,东靠上汽集团,西接二汽东风,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中国很多知名汽车整车大厂。”俞铁成认为,受益于整车的集聚效应,安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培育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配套企业,相继在资本市场“脱颖而出”。
但他同时指出,各地在招引目标企业时应该立足资源禀赋及现有产业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切忌“一窝蜂”扎堆某一个细分赛道。
因城制宜
受比亚迪、宁德时代近来在资本市场强势表现影响,各地在锂电池项目招商上“狂飙突进”。
“锂电池一般项目投资体量比较大,但是当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要引进锂电池项目时,危机就会出现。”俞铁成称,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表明,2020年到2023年5月,中国锂电池产业总投资项目超过776个,其中百亿级163个,总投资金额超过2万亿元。如果按照每一个项目地方政府平均配套投资30%测算,意味着地方政府有至少6000亿元资金已经在这三年投到各种各样的锂电池、碳酸铁锂、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相关产业链项目中。
“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在每一个行业里的每一个细分赛道,发展成熟后大概只有20%企业能够活下来。那么,这6000亿元国有资产可能最终只有20%获得成功,甚至可能会出现大量国有资本在各地招商中因为选择不慎,或盲目参与市场竞争激烈的锂电池行业而遭受损失的情况出现。”
俞铁成忧的是,地方政府在招商时一味“追热”,缺少“冷静”思考。
在他看来,一辆完整的汽车需要大大小小零部件上万件,其中,核心零部件2000个左右,总成零部件200个左右。地方政府完全不必紧盯“锂电池”风口,应该结合自身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进行转型升级,选择差异化赛道发力。
如今在长三角,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这既契合产业就近采购原则,能够大幅缩减零部件运输成本,又赋予供应系统快速灵活的响应能力,工厂能够按照生产计划随时调配周边企业零部件。
以俞铁成的家乡含山县为例,当地是全国有名的铸造产业集聚区,年铸件产能占全国的4%。从区位上分析,含山地处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叠加区,具有“一县望五市”(马鞍山、合肥、南京、芜湖、滁州)的区位优势。安徽8家整车制造企业都在以含山县为圆心100公里半径范围内。安徽省还明确提出: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70%。
基于此,含山聚焦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打通集采熔炼、压铸加工、表面处理等关键环节,构建橡胶件、注塑件等配套链条,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互补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圈。
俞铁成总结,在当下安徽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大背景下,整体战略上应该坚持“以整带零”,各地在战术上可以选择“以零促整”打法,聚焦链路,从面中抽出“一条线”,将关联企业串联起来。
接棒者?
从去年开始,类似以《半个高铁车厢,都是去合肥的VC(风投)》为标题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
当VC/PE齐聚安徽,大家都投什么?新能源汽车之后,谁会成为接棒者?
“汽车产业具有独特性,它结构复杂且产业链很长,不仅投资规模大,还与国民经济中的许多产业联系密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明显的拉动效应。”俞铁成认为,安徽要想在短时间内挖掘下一个像新能源汽车这般拥有众多A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很难”。
难,不等于“不可能”;难,才更要努力“拼”。
截至7月31日,今年安徽新增A股上市公司11家,有5家属于芯片行业,全部位于科创板,分别是龙讯股份、颀中科技、晶合集成、芯动联科、埃科光电,其中晶合集成募集资金(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后)114.55亿元,位居科创板上市公司融资规模第3位,创出安徽有史以来IPO项目首发融资规模历史新高,同时也是今年以来A股首发上市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别忘了,合肥还有一家中国最大DRAM存储芯片制造商之一的长鑫存储,估值不低于1000 亿元;位于芜湖的安徽长飞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完成超38亿元A轮股权融资,融资规模创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私募股权融资规模历史之最,投后估值达152亿元。
“合肥立足人才、科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集聚一批芯片领域明星企业。随着科创板的设立,这些掌握‘高精尖技术’的硬科技企业有了上市通路,安徽涉芯片企业IPO有望迎来厚积薄发。”俞铁成剖析。
目前,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初步构建起以合肥为核心、沿长江相关城市带协同发展的“一核一带”产业格局。
“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出列”,下一匹“黑马”正在奔跑的路上。
——本文转载自《徽商》杂志202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