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撒网,是否一定就能多捞鱼 ——家电巨头苏宁多元化发展战略探讨
2021年2月28日,苏宁易购与深圳国际双双发布公告称,深圳国际控股和深圳鲲鹏资本已就收购苏宁易购股份一事,与苏宁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斥资148.17亿元拿下苏宁23%的股份,这也意味着这家曾经作为传统商超老牌霸主的企业如今终于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刻。
一、 苏宁148亿引入深圳国资
“第四个十年,苏宁正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但同时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针对不在零售主赛道的,就要主动做减法、收缩战线,该关的关,该砍的砍”,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在2021年新年开工第一天的内部发言会上如是说。
就在开工的十天后,接连传来一个个爆炸性的消息。先是苏宁足球俱乐部突然一纸官宣:“由于各种无法控制的因素叠加,即日起,江苏足球俱乐部停止所属各球队的运营。”这支苏宁耗资十几亿换来的球队,可是在3个月前刚刚夺得了中国顶级足球联赛的冠军,然而刚夺冠就宣布解散,实属罕见。
然而另一个消息则更为重磅:2021年2月28日,苏宁易购公告显示,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西藏信托拟将其合计持有的23%苏宁易购股份,转让给深圳国资控股的深国际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国际”)及深圳市鲲鹏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鲲鹏资本”)。本次股权转让价格均为6.92元/股,股权转让金额合计约为148.18亿元。
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的持股比例由24.94%降至16.38%,苏宁电器集团持股比例由16.8%降至5.45%,公司不存在持股50%以上股东,不存在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的股东。不过,苏宁此次并非“卖身”,公司在公告中强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张近东仍为第一大表决权股东。
苏宁易购引入国资公告 ▼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二、风光之下难掩经营困境
苏宁这次面临的局面主要还是源于债务危机以及公司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虽然通过引入国资解决了短期内资金上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整体运营和发展策略不做出改变的话,下一个危机相信很快就会逼近。
在了解苏宁经营情况之前,先要理清楚这个庞然大物的组织构架,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苏宁集团的资产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苏宁控股和苏宁电器。据了解,在苏宁集团内部,苏宁控股通常是作为大脑的存在,很多集团的决策都是由苏宁控股来做;而苏宁电器则控制了苏宁绝大部分核心资产,其中不乏包括上市公司苏宁易购,以及地产板块的苏宁置业。
苏宁集团主要资产大致分布 ▼
数据来源:《棱镜》,公开数据整理(注:苏宁电器、苏宁控股旗下并表企业众多,并未全部列出)
过去的30年,苏宁集团已经从一开始的空调专卖店发展成为如今业务涉及零售、地产、金融、体育等多个板块的巨头。虽然无法从公开资料获得苏宁集团整体的财务报表,但是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财务报表中也能窥知一二,一直以零售作为主业示人的苏宁易购,其零售业务是所有业务中最不赚钱的。
2014-2020年苏宁易购营业收入(亿元) | 2014-2020年苏宁易购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亿元) | |
数据来源:苏宁易购年报整理 | 数据来源:苏宁易购年报整理 |
自2014年以来,苏宁易购的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之间就有着20亿左右的差额,这一情况从2017年开始更是进一步放大,2019年非经常性损益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的155.54亿元,2020年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双双跌破-40亿元,分别为-42.75亿元以及-68.07亿元。
2020年苏宁易购主营业务收入(单位:亿元)▼
将苏宁易购的收入按照产品分类,可以看到零售业务独占营收的97%,毛利润占比更是高达99.45%,其他的物流、金融、安装维修等业务也均是围绕零售业务展开的。在过去几年间,主营业务的扣非净利润已经见底或者亏损的情况下,苏宁的归母净利润仍然能扭亏为盈,甚至达到上百亿,非主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苏宁易购的非主营业务收入可以看出,在2015-2016年时,苏宁的非主营业务中还有一半的营业外收入,解释为根据门店物业开展的创新型资产运作,实则就是售后回租,即将线下门店卖出,然后自己在租回来使用。从2017年开始,公司的投资收益就大幅增加,也就是俗称炒股票,2019年的这部分收益更是达到了217.91亿元。
主营业务经营不善,同时苏宁易购又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压力:苏宁易购在2018年发行了6期总计100亿元的公司债券,这批债券的期限为3年,将在2021年4月-12月陆续到期。另外,苏宁电器本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债券集中兑付压力,2021年内到期及回售公司债券本金为104.88亿元,以及2021年9月11日到期的6亿美元7.5%的债券。苏宁电器还承诺回购7.3%的28.54亿元(4.42美元)债券。累计172亿元人民币(27亿美元)的债券债务。
为了掩盖零售业务苏宁易购的扣非净亏损,以及偿还集团整体的债务压力,苏宁集团近年来抛售的股份以及其他资产如下:
三、人云亦云,终成“四不像”
这些年来,虽然苏宁集团在各大领域中都有所涉猎,但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苏宁并不会是从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选择。提到电商,往往都是京东、淘宝,甚至近年来崛起的拼多多;提到视频平台,则是抖音、快手、爱奇艺;提到智能手机,则有苹果、华为、小米;提到快递,则有顺丰、四通一达等等。是的,以上这些领域苏宁均有投资,甚至连足球和电竞都能看到苏宁的身影,然而这些投资绝大部分没有取得理想的收益,有些甚至石沉大海。
(1)向京东看齐,转战线上
2007年,在京东开始着手自建物流体系,逐步完成转型并在几年后将市场份额逼近当时如日中天的苏宁后,苏宁在慌乱之中也做出了改变,除了将重心转至线上,还收购了天天快递等物流公司,希望借此来抗衡京东的物流体系。
然而之后两者的走势截然不同,京东虽然在自建物流体系后长时间亏损,但他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互联网电商模式,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公司有很大的宽容底线——只要你规模能快速增长,不怕你烧钱,不怕你亏损,甚至亏得越多越高兴。行业内甚至因此传出了一个段子:有一次刘强东想增资融7000万美元,高瓴资本的张磊回复:要投就投3亿,要不就不投。这样的资本环境下,京东可以获得比苏宁更多钱,而且无须支付利息,没业绩压力,轻松的和对手打价格战。
但苏宁却不同,如果苏宁也抛弃线下,全身心转移线上,先不说十几万线下门店的员工是否同意,当地政府也不会答应。也正是因为带着实体店,苏宁始终被定义为传统零售商,市场估值自然无法跟互联网公司相提并论。因为估值无法提高,苏宁就没办法通过增发股票融资,因为越融持股越少,因此苏宁这些年来一直在发债,借得越多成本越高,加上门店租金、大量用工成本,根本经不起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
2011年,京东营业收入只有苏宁的20%,到2014年就超过了苏宁,2019年京东首次扭亏,实现扣非净利润52亿,而苏宁2014年到2019年扣非后净利润连年亏损,2020年扣非后亏损57亿,境遇已然天差地别。
2021年2月22日晚间,天天快递总部向加盟商发出一封名为《迎难而上,创新应变——致天天快递事业合伙人》通告后,部分人认为这是“苏宁实际放弃天天快递”的加盟商的信号,这个当初苏宁花费42.5亿的项目,换来的却是一个连年高亏损、高投诉率的低价值业务,天天快递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2)学习阿里,娱乐至死
除了京东,阿里巴巴同样也是苏宁的“学习”对象,乡村教师马云布置的每一个作业,好学生苏宁都会积极去实践,有时候甚至能超额完成任务。
2017年,阿里巴巴在杭州落地了第一家无人超市,推出首日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体验膜拜和围观,甚至有从黑龙江、海南、广东等地来杭州旅游的游客专程跑去体验无人超市,人民日报连发了好几条新闻来报道,用火的一塌糊涂来形容毫不为过。随后,苏宁也开始在南京实施智慧零售线上线下一体化,各种无人店、扫脸支付、人工智能等概念统统塞进一家20平米左右小店。
然而,随着无人超市概念热度的褪去,很多无人超市相继倒闭关门了,原因在于第一智能系统的不成熟,智能系统不成熟造成付款结算时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多人不愿去做来那些费时间的事,第二就是超市的货物不全,超市一般的生活用品都非常的全面,而无人超市的商品不全,如果想让商品更全面的话,那将是很大的一笔投资,而且智能系统还需完善,所以无人超市不能全面成型的原因就是如此。
无人超市的概念放在当下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即使5G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没有让其起死回生。当然无人超市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也算是一个乘凉的“好去处”。
其他马云老师布置的“课题”包括:
然而,这些投资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毕竟家底殷实,经得起折腾,反观苏宁的几笔投资:
PPTV虽然当年同样也受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如今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强势崛起,传统电视节目被抢占了大量流量;
苏宁金服所处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近年来频繁受到政策的施压,行业内将会有较大的波动,具体参考当初的学习目标蚂蚁金服如今的处境;
苏宁在体育(包括电竞)业务的投入是最多的,同样也是亏损最严重的,据媒体报道,自2016年6月苏宁以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70%的股份后,截止到目前已经为这支国际劲旅投资了近6.25亿欧元,合计投入8.95亿欧元(约70亿人民币)。根据国际米兰在股东大会上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19/20财年收入为3.724亿欧元,相比上一财年下降了约4500万欧元,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450万欧元,亏损1.024亿欧元。同时,国米还需要在2022年末之前支付3.75亿欧元本金的债券。据德国转会网站最新数据显示,国米市值仅6.07亿欧元。即使国米以该市值出售,苏宁手中的70%股份也仅值4.2亿欧元左右,与投入相比亏了一倍多。
而国内的体育投资同样不乐观,开篇提到的苏宁足球队,每年也至少投入了5亿元人民币,至于收益,目前国内环境的IP版权商业化十分艰难,用流量换广告以及付费观赛带来的收益对于投入来说杯水车薪。
(3)效仿拼团,最后一搏
除了老对手阿里、京东,近年来后来居上的拼多多在市值也把苏宁远远甩在身后,这一次,拼多多带来的拼团模式、社交电商等概念再次引起了苏宁的兴趣。为了与拼多多相抗衡,苏宁集团随即推出了乐拼购、苏宁特卖等产品,前者随后被升级为苏宁拼购,而苏宁特卖在苏宁易购APP中已经找不到入口。
在号称直播元年的2016年,苏宁易购上线直播功能,最开始只是配合扶贫项目进行,通过直播来培养县乡电商人才,随后扩展到扶贫销售、门店直播、直播带货等。2016年9月,苏宁直播基地“趣逛逛”正式运营,将线上直播升级到“直播代逛”模式,号称物流上能做到3公里1小时送达。不过拼购、直播等方式究竟为苏宁易购带来多少收入,财务报表中暂时还未披露。
(4)压垮苏宁的最后一片雪花
2020年9月24日,一份加盖恒大集团公章的文件——《关于恳求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在朋友圈刷屏,大致内容就是这家中国第一房企,世界500强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虽然事后恒大方面对此进行的辟谣,但之后的种种表现也确实证实公司的资金流出现了问题。当初在2017年恒大为了上市准备而战略融资了1300亿,并附带了上市对赌,如若未能在2021年1月份前完成上市,则会对这次战略融资进行回购,但现在来看,未能如期上市的恒大如今也没能进行回购,这些明股实债的投资人心中的压力自然也很大。当时具体的融资情况如下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宁电器200亿的投资金额非常大,是仅次于山东高速的第二大投资人,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苏宁的这笔投资似乎是符合情理的,当时的苏宁正赶上想发展多业态智慧零售的战略,而恒大作为顶级房地产商,可以为苏宁的这些布局提供落地场景,从苏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投资将形成充满想象力的协同效益。而且如果恒大地产真的在A股借壳上市成功的话,那么包括苏宁电器在内的27家战略投资者都将赚个盆满钵满。
然而2020年11月,恒大地产宣布终止借壳,这场历时4年的上市计划以失败告终,同时恒大自身的资金也出现了问题,当初所幻想的一切美好如今似乎成了泡影。更重要的是,这笔被占用多年的资金一直都让苏宁的现金流显得捉襟见肘,加上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再次对以零售为主业的苏宁造成巨大的冲击。
四、引人关注的不止苏宁,还有国美
在2008年之前,电商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消费首选时,国美和苏宁可以说是家电零售行业中最强势的存在。但是在十几年后,不论是国美还是苏宁,都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黯然下神坛。
自2008年11月国美掌舵人黄光裕因操纵股价罪入狱,直至2020年6月获假释出狱,这近12年的时间,也是苏宁四处投资、不断扩张的12年。但世事无常,这些年间转型奋进的苏宁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却接连在业务扩张上踩了大大小小的坑,以致受债务危机困扰,一路砸锅卖铁才得以维持生计。而国美方面,虽然因为黄光裕的回归,在发声明当日带领股票大涨10%,然而事件过后,国美零售的股价便下跌11.38%。而且从营收结构上来看,国美已经落后时代不止一个身位,虽然国美APP已上线多年,但根据其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情况来看,线上收入仅占整体收入的1.22%。
2020年上半年国美电器线上线下电器及电子产品销售情况 ▼
12年来,两者兜兜转转,虽然营收水平已经不在一个层级,但零售层面的扣非净利润在2020年年末时却都是70亿元左右的亏损,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缘分。
注:为比较两者在零售方面的业绩表现,苏宁易购的净利润为扣非净利润
两位创始人虽然在年初的讲话上风格与目标大不相同,苏宁方面主张收缩,去做“减法”,国美则“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国美与苏宁的境况相差无几,优势在门店、大件商品物流、家电物流,劣势同样在互联网技术差、产品运营能力差、品类不全,未来如何转型争取跟上时代的快车,是两位昔日巨头当前继续解决的问题。
五、 看似“多元”实则“夺源”
过去的几年间,有大批的集团企业爆发资金链断裂的新闻,到最后不得不面对破产重组的困境,其中不乏包括海航、三胞、精工等资产在500亿以上,横跨多个产业,旗下甚至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大集团。怀着对这样规模的公司为什么也会遭遇资金困难的问题,笔者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盲目“多元化扩张”不说是最大的原因,也会是原因之一了。
在过去中国经济狂奔的30多年中,很多企业在成功将自己的主业做上市之后,往往都会想着背靠这些资源优势(例如股票质押贷款获取资金)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而如果第二产业同样也顺利发展之后,这些掌舵人心中多元化的想法就会更加坚定,就会想通过更多的融资渠道去发展第三第四第五个产业,而这种势头的戛然而止源自于2018-2019年中国经济实质性的大调整,这时很多公司原有的主营业务因为第二第三产业分散精力而没有筑好坚实的护城河,新兴业务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这时如果之前的融资产品只要有一个出现违约,其他各路债权人均会要求赎回自己的自己,因而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债务危机爆发。
仔细分析苏宁的案例,可以发现也存在上述的部分现象。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可以看出,过去的几年来,苏宁集团一直位列榜单二、三位,这样的荣誉加持使得集团层面的自信心爆棚,给到了外部金融机构以及公司自身决策层一定的错觉,认为自己已经无往不利,故盲目扩张更多的产业,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所有的企业之中,针对“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能看到很多公司因为多元化得以分散风险,逐步发展成庞然大物,也有公司走专业化路线,为自己树立起坚实的壁垒。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盲目的多元化扩张,绝大部分最后都是元气大伤。
笔者通过总结,认为盲目扩张,跟风多元化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1)公司多元化之后,核心业务不突出,甚至被后续的第二第三产业所掩盖,多元化变成了“夺源化”,资本市场无法给这些公司一个明确的定位,很多研究员也就难以做到长期的跟踪研究,这对一个上市的公司来说是致命的,一个公司的股票如果无法常年获得人们的关注与研究,就很难获得大资本的青睐与投资。
(2)多元化后的公司业务板块发展进度不一,虽然能分散一定的风险,但是亏损的业务板块会蚕食盈利板块的利润,从而拖累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
(3)同样承接上一点,如果公司整体的业绩被拖累,那么整体的估值就容易被低估,这对于旗下业绩突出的板块来说有失公允,难免会有员工心有不满甚至离职。
(4)多元化的公司通常结构庞大人员众多,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如果不能梳理好企业内部的结构,构建起合适的团队,那么会将管理人员的精力从核心业务中剥离,来处理公司内部的繁杂琐事。
六、结语
目前来看苏宁同样也跌进了多元化扩张的陷阱中去,核心的管理层主要来自传统行业,对互联网的规则不甚了解。互联网公司发展靠金融资本,靠投资者的钱与补贴消费者从而获取流量,玩法包括低价倾销,9块9包邮、拼多多砍一刀之类。而苏宁作为传统百货商,发展主要靠经营积累,想学互联网公司靠的却是直接投资买公司、买网站,但收购后却没有好好经营,只是想着直接把流量装到自身的主体之中去。但消费者充视频、充游戏会员是娱乐消遣的,并不会因此而转去苏宁的商城中去购物,最后导致主营业务停滞不前,对外投资接连亏损,买来的流量也没活跃度,花了不少冤枉钱。
这次的深圳国资的入场对于苏宁来说意义非凡,除了短期内缓解了苏宁的债务压力,从经营层面上看,也给了苏宁抛开历史包袱重新出发的机会,同时这笔投资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对于国有资本来说,一个拥有扎实商业基础设施的企业还是值得投资的。